孔子诞辰2557周年祭缀英



发布日期:2006-11-01 信息来源:衢州市图书馆


                                          孔子诞辰2557周年祭缀英
                                                      庄月江
 
                                              《嫡长孙孔祥楷》
 
  请先看中共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宇宁同志《为往圣继绝学——〈嫡长孙孔祥楷〉序》中的一节文字:
  “在举办国际儒学论坛时,志海书记交给我一项任务。好好宣传一下祥楷先生,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第七十五世嫡长孙,了解孔氏南宗的历史沿革。
“原本想请一位名家为孔祥楷先生立个传,征询意见时,祥楷先生很谦虚,有些推辞……我向他表明自己的观点,鉴于他的特殊身份,为他出一本书,宣传的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身世,他的经历,背后是一座家庙,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支支文脉。他终于理解了我的意思。再征询孔管会几位老同志的意见时,他们建议可以请祥楷先生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从不同的视角谈谈‘老爷子’。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从以上的引述中可以了解,撰写、编印一本“为孔祥楷先生立个传”的书,是一件极为重要、但又很繁杂、很细致的具体工作,时间紧,九月上旬必须出书。这本书是作为“2006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暨国际儒学论坛”的“礼品书”的,也是落实市委指示“好好宣传一下祥楷先生,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第七十五世嫡长孙,了解孔氏南宗的历史沿革”的一件具体工作。因此,在确保按时出书的前提下,质量要求非常严格。
  出书之事既定,“孔管会”的同志各负其责。四月份向祥楷先生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发出了百余封约稿信;五月份向人民日报出版社要来书号,并与出版社谈妥书必须在衢州印刷,以便校阅与监督排印、装订的每一个环节;六月底截稿;八月上旬,徐宇宁部长将102篇文稿的清样逐一审毕,并改了不少错别字,还亲自为书作序。
  《嫡长孙孔祥楷》的编辑,是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支持和亲自参与下完成的,即使书中的图片,封面的设计,徐宇宁部长与项瑞良副部长都极为细心地过问,审阅,提出极好的调整建议。9月11日,装祯美观、图文并茂的《嫡长孙孔祥楷》终于与读者见面。另一本《孔祥楷文稿》,也同时出版。据有关专家认定,《嫡长孙孔祥楷》与《孔祥楷文稿》这两本书,是衢州“自己”组稿、“自己”编辑、“自己”出版的图书中之佼佼者。
 
                                                             花篮与黄幔
 
  纪念孔子诞辰2557年祭祀典礼的仪程,今年比往年增加了两项,一是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夏宝龙同志代表“2006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组委会”向孔子像敬献花篮。二是夏宝龙同志和中共衢州市委书记厉志海同志为孔氏南宗始祖、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雕像揭幕。省委领导参加纪念孔子诞辰的祭祀典礼,向孔夫子塑像敬献花篮,并与衢州市委书记一起为孔氏南宗始祖孔端友雕像揭幕,对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和衢州市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为此,祥楷先生亲自设计花篮样式,请百余公里外的开化竹乡手艺人编制了一只直径90厘米、体高120厘米(连篮环计算,高150厘米)的青竹篾大花篮。花篮内与花篮周边饰以生长在孔府花园里的常春藤,篮芯满满当当插着320朵盛开的金黄色秋菊——如此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金秋之美的花篮,敬献在孔老夫子的塑像前,安放在古色古香的大成殿供桌前,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衍圣公孔端友是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对于这位因宋高宗南渡而扈跸有功的孔氏南宗始祖,祥楷先生早就打算为他雕一座胸像,在适当的时候送回曲阜家庙供奉。今年总算遂了心愿。一个偶然的机会(也许是缘分吧),祥楷先生认识了杭州一位名叫刘晓宝的青年雕塑家。祥楷先生看了他的一些人像作品,觉得他颇有功底,决定请他制作端友公胸像,将“像主”资料、工艺要求、材料选取等,一一交待明白。经过雕塑家两个多月精心创作,一尊典雅端庄、栩栩如生、真人大小的端友公胸像终于雕成。祥楷先生对雕像极为满意。正好小刘手头还有一段金丝楠木,便请他再雕一尊(拟一送曲阜家庙,一留衢州家庙)。就这样,今年的祭祀典礼,多了一项省市领导为孔氏南宗始祖端友公雕像揭幕的仪式。
  祭祀典礼时,孔端友胸像放在何处合适?未亮相前用盖头还是用帷幕?很费了祭典筹备小组先生们的一番脑筋。权衡再三,决定安放在大成殿正门的左侧,用金黄色的帐幔,从屋檐垂下,便于省市两位领导一左一右撩开帐幔。这样,千余参祭人员全都看得到雕像。
 
                                                     敬香 献五谷
 
  古代祭祀重要的神灵,包括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老人家,都用“太牢”,即猪、牛、羊“三牲”。山东尼山和曲阜的孔庙里,都还保留着“神庖”。“神庖”是在祭祀前一天宰杀“三牲”的地方。
  鲁迅先生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期间,自1912年至1922年,除了1913年和1916年,其日记中都有关于他到国子监(北京孔庙)参与春秋两次祭孔的记录,如1913年9月28日日记:“孔子生日也。晨七时往(庄注:即国子监)视之……项刻便草草了事……晚,国子监送牛肉一方。”从“国子监送牛肉一方”的记载可知,祭祀典礼完毕后的“三牲”,是要分给参祭人员的,这“牛肉一方”,当然是生牛肉。
  诚然,作为一种文化,祭祀应有所继承,继承的应是对被祭祀者优秀品德和伟大精神的弘扬。形式上的某些可取之处,亦可“拿来”,如祭祀孔夫子时进香(表示对被祭者的崇敬)、诵读《论语》章句、唱《大同颂》等;至于祭以“太牢”(即猪、牛、羊三牲),那就没有必要了,因为这毕竟是春秋战国延续下来的一种古礼,将血淋淋的三牲改成金灿灿的五谷,不仅是一种进步,而且也于史有据,《周易•既济•九五爻辞》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意为杀牛祭鬼神,可以说恭敬了。禴祭只用饭菜,不杀牲。殷纣(东邻)虽杀牛以祭,不如周文王(西邻)的薄祭,鬼神反而使他受福。随着时代的变迁,此后,民间祭祀中的祭品,还增加了“桃梅李果”等各式新鲜水果或干果。据祥楷先生和一些孔姓老者回忆,解放前南宗家庙祭祀典礼结束,还分发过“香饼”(馒头)。
  从2004年纪念孔子诞辰2555周年开始,孔氏南宗家庙就用“五谷”作祭品。由于大成殿里有三尊塑像:正中孔子、左侧孔鲤(孔子的儿子)、右侧孔伋(孔子的孙子),因此,将“五”改成了“六”,增加一份“文房四宝”,每座塑像供奉两种祭品。六种祭品分别是:稻谷、黄豆、南瓜、鲜藕、孔府香枹、文房四宝。
  这六种祭品,分别衬以金黄色绸缎,装在红木制成的方形托盘中,由六位青年教师(三男三女)捧着,踏着音乐的节拍,从大成殿西侧廊下缓步向东;敬香的六位青年教师(三男三女),由大成殿东侧廊下缓步向西。两支队伍在大成殿中门汇合后,并排进入大成殿,然后在孔子塑像前排成两排,向孔子塑像三鞠躬,即分别向孔子塑像、孔鲤塑像、孔伋塑像献上贡品。
 
                                                     乔榛 丁建华
 
  纪念孔子诞辰2557年祭祀典礼的“颂礼”之一,由我国著名的电影译制片配音“黄金搭档”乔榛先生和丁建华女士诵读《论语》章句。
  2004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祭祀典礼,诵读《论语》章句的是著名电影演员谢芳女士、中国青年艺术院院长石维坚先生、大型歌舞剧《东方红》的诗歌朗诵人林中华先生,以及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衢籍主持人余谨女士。去年“学祭”,诵读者由衢州二中的邱慧老师和衢州一中的郑岗老师承担。今年又是社会各界公祭,拟邀请乔榛先生和丁建华女士作为《论语》章句的诵读者。
  要联系乔、丁二位大名人、大忙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没有他俩的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而且他俩从来不知中国还有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祥楷先生想出了一个办法,给乔、丁二位分别写了两封诚挚的邀请函,附上介绍孔氏南宗家庙情况和载有前年祭孔盛况的文章、图片的刊物,请谢晋先生的助理张惠芳女士通过熟人,送交乔、丁二位,并委托惠芳女士打听来了乔、丁二位的电话。一切停当之后,祥楷先生嘱我负责用“半吊子”上海话与乔、丁二位联系。
  乔、丁二位的电话,分别打通了。电话那头,都很客气,说他们正忙,正在排练一出抗洪救灾的话剧,八月份要到湖南演出。我代表祥楷先生请他们八月下旬无论如何到衢州看看,了解一下衢州和孔氏南宗。乔、丁二位终于答应了——我很高兴,我觉得他俩若肯来衢州“休息几天,看看衢州的风光”,事情就成了一半,因为我深知祥楷先生的魅力——不管谁与之接触,都会被他睿知的言谈和人格的魅力所折服,从而高高兴兴地为孔氏南宗家庙,为衢州市“干活”。
  从电话里,我听得出乔榛先生和丁建华女士都温文尔雅,没有一点“大腕”派头。果然,8月23日我驱车到上海接他们时,乔榛先生怕我迷路,一次一次通过手机为我指路,并说已为我们订好了旅馆。令我犹为感动的是,车到辛庄,乔榛先生来电话问还有多少时间,我说大约半小时。七点光景,车到乔榛先生的住址报春路,想不到乔榛先生居然站在路口等我们,并说今天正好“家宴”(儿子刚从日本考察回来,为儿子接风),邀请我们一道用餐。说着,他领我们到小区的招待所办好入住手续,引我们到乔师母(上海电影艺术团著名乐师)订好的餐厅。尽管我与乔榛先生初次见面,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因此也就不客气,接受了主人的盛情。次日上午,乔榛先生打电话给我,说午后出发,中餐就在他家便饭,家里已包好饺子。我和我的同行者只好又一次“客随主便”了。26日小徐送乔、丁二位返沪,丁建华夫妇还盛情款待小徐吃西餐呢。
  我不厌其烦地将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写出来,只想说明一点,乔、丁二位,和大多数老一辈艺术家一样,德艺双馨,为人随和,待人真诚,没有名人架子,更没有“大腕”派头。
 
                                               沁心儒雅•中华圣瓷
 
  八月里的一天,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刘建华先生拎了一套景泰蓝茶具到我办公室里。
  这套茶具造型简洁,色泽宝蓝,精致细巧,大方美观,说是徐宇宁部长让他拿来给我看看,要我为这套茶具取个名字,并撰写两百字(以内)介绍孔氏南宗历史的文字,印在茶具的收藏证书上。刘建华先生说,市委已选定这套景泰蓝茶具作为“2006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暨国际儒学论坛”的纪念品。
  为这套珍贵的景泰蓝茶具取名字,要有很好的古诗词根底,我吃不消,即求助于崔铭先先生。铭先兄是我省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很有名望的诗人,才华出众,文思敏捷。不一会,他就一连取了三四个名字,经祥楷先生过目,再三斟酌,最后议定“沁心儒雅”和“儒雅沁心”两条,交刘建华先生带去请徐宇宁同志选定。徐宇宁同志圈定了“沁心儒雅”。
  我拟的《孔氏南宗》介绍文字,经祥楷先生首肯,正文如下:“衢州孔氏南宗家庙肇端于南宋之初。从此,衢州成为孔氏大宗世居奉祀之圣地。宋高宗登基后,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于建炎三年赐居衢州,因祀祖而建家庙,历六代衍圣公。元至元十九年,五十三世嫡长孙衍圣公孔洙让爵于曲阜。明正德元年,五十九世嫡长孙孔彦绳复爵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凡十五世。清亡,民国政府废爵,易五经博士为奉祀官。民国三十三年,七十五世嫡长孙孔祥楷袭任。自孔端友至孔祥楷,孔子嫡裔在衢州已二十八代。”题目“孔氏南宗”,落款“孔氏南宗家庙”加印鉴。
  “沁心儒雅•中华圣瓷”茶具极为精致,杯子和托碟的底部,都有“孔氏南宗”篆印。收藏证书紫红色,正中有一寸见方的“孔氏南宗”烫金篆书;背面系正体汉字印刷的《孔氏南宗》两百字小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