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友、洙皆有子



发布日期:2010-03-11 信息来源:衢州市图书馆


 
                                                    端友、洙皆有子
             徐寿昌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者欲其生,恶者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论语·颜渊第十二》
  在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下,因“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的严格区别,“辨昭穆”历来是世家巨族、尤其是历代不倒的孔子家族之头等大事。
唯其如此,孔端友和孔洙,遂成为孔子家族在宋、元之际,“国”以及“家”从统一到分裂、又从分裂到统一之关键人物。其有子与否,亦是当时“宗法在礼”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之核心。
 
一、孔端友生男与否
  
  宋代
  孔传撰《东家杂记》,卷上:“绍兴二年六月,内准尚书省札子勘当……承奉郎、袭封衍圣公(端友),权发遣郴州,到任因患身亡。推次,四十九代孙玠合行承袭。蒙下本家尊长,四十七代传保明申尚书省。本部寻行下太常寺去后。据太常寺申:‘看详本家宗支图子,其袭封衍圣公孔端友止有庶子玠。今来合系袭封衍圣公。’今来本寺所申,伏乞朝廷详酌施行。闰四月三日,三省同奉圣旨:‘依太常寺所申,孔玠依例与补承奉郎、袭封衍圣公。……’”
《四库全书》   四四六册七九页
  留正等撰《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十一:“绍兴二年闰四月癸已,衍圣公孔端友既卒,诏以其子玠为右承奉郎、袭封衍圣公。……”
《续修四库全书》   三四八册三四一页
  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绍兴二年闰四月癸巳,直秘阁、主管洪州玉隆观、衍圣公孔端友既卒,诏以其子玠为右承奉郎、封衍圣公。”
《四库全书 》   三三五册七五二页
  元代
  陈桱撰《通鉴续编》,卷十五:“绍兴二年闰四月,衍圣公孔端友卒,以其子玠嗣。”
《四库全书 》  三三二册七五二页
  明代
  端友有子
  章朴撰《隅南孔氏谱序》:“……自四十八代祖讳端友者,宋时袭封衍圣公。靖康之变,与子玠随高宗高渡。因赐地居衢。……”
《古今图书集成》    四四二七三页
  金实撰《觉非斋文集》,卷二十:“……兄子端友生玠,玠生搢,搢生文远,文远生万春,万春生洙。自端友至洙凡六世,世袭衍圣公。……”
《续修四库全书 》   一三二七册一六一页
  商辂撰《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三:“……其四十八代孙端友、子玠寓衢州。帝既平宋,疑所立,或言:‘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召洙赴阙,洙逊于居曲阜者。帝曰:‘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四库全书》  六九四册二六四页
  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四十三:“孔端友,……靖康之变。与子玠随高宗南渡,因赐地居衢。……元初,封孔子后,疑所立,或言:‘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召洙赴阙,洙逊于居曲阜者。世祖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
《四库全书 》  四七二册一O四一页
  陆容撰《菽园杂记》,卷十一:“……端友没,子玠袭封。……”
《四库全书》    一O四一册三三四页
  罗璟撰《重修孔氏家庙记》:“……端友殁,子玠嗣爵。……”
弘治《衢州府志》卷十四
  陈镐撰《阙里志》,卷之二:“端友,字子交,宋崇宁三年封衍圣公。建炎初,偕叔父传扈高宗南渡,寓三衢,终知郴州,生子玠。”
“端操,端友弟,金权袭衍圣公于鲁。生子三:瑄、璠、王真      。”
弘治辛酉版《衢州府志》“流寓”
  邹豈攵 等《衢州东隅里老执结》:“……缘南渡孔端友生男孔玠,玠生搢,……”
《孔府档案史料选》(二)十二页
  谢迁撰《博士记》:“宋高宗建炎间,……是时扈从者,四十八代孙端友也。与其子玠及从父传,咸胥宇于衢。……”
国图馆藏嘉靖抄本《三衢孔氏家庙志》
  凌迪知撰《万姓通谱》,卷六十八:“孔端友,宣圣四十八代孙,宋袭封衍圣公。靖康之变,与子玠随宋高宗南渡,因赐地居衢。终宋之世,皆袭爵封。元初,封宣圣后,疑所立,或言:‘寓衢子孙,乃其宗子’。召洙赴阙,洙逊于居曲阜者。世祖曰:‘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
《四库全书》    九五七册三十一页
  五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九:“第四十九代玠,字锡老,端友子。南宋绍兴二年,袭封衍圣公于衢。”
《四库全书》   四O九册五一五页
  叶秉敬撰《衢州府志》,卷之九:“孔玠,四十九代,端友子,字锡老。……”
天启二年钞本   八八一页
  端友无子
  曲阜孔庙《永乐七年孔氏族谱世系表碑》①:
                 端友
        若蒙     端操      璠
宗愿    若虚               玠
        若愚
 
  骆成烈撰《石头上的儒家文献》三七一页
《三氏志》②载:“孔端友,建炎初偕叔父传、侄玠扈从高宗南渡,寓三衢,终知郴州。玠,端操第四子,继端友嗣。”
国图馆藏《三衢孔氏家庙志》孔端友传 
曲阜文管会藏成化《孔氏宗谱》抄本残卷
  孔公璜撰《嫡裔考》:“南宗端友无子,以端操之子玠继。……”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九一六页
  赵镗撰《衢州府志》,卷十二:“四十九代玠,端友,袭封衍圣公。
端操第四子,”继端友后。
国图馆藏嘉靖抄本
  王圻撰《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八:“四十八代端友,……于建炎初偕叔父孔传、侄玠扈从高宗南渡,寓三衢,终知郴州。玠,端操第四子,继端友后。……”
“四十九代玠,绍兴二年袭封。王内、玮、玖,皆端操之子。”
《续修四库全书》  七六三册三二页
  吕元善撰《圣门志》,卷之三上:“四十八代孔端友,……绍兴二年,权遣知郴州,卒于任。无子,以侄玠嗣。弟端操,以兄南渡留守祖庭。……生子四:瑄、璠、王真、玠。”
《孔子文化大全》  五五五页
  孔胤植重修《阙里志》,卷之三:
“端友,……。嗣绝,以侄玠嗣爵。”
“端操,权袭封衍圣公于鲁,子四。玠,端友侄,端操第四子。……”
《孔子文化大全》 一四七页
     清代
     端友有子
 傅恒等撰《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八十六:“绍兴八年六月,……建炎初,孔子四十八代孙端友与其子玠从驾南渡居于衢,至是赐田,……”
《四库全书》   三三八册四七八页
徐乾学撰《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九:“绍兴二年闰四月乙未。衍圣公孔端友卒,以其子玠嗣。”
《四库全书 》 三四四册一八O页
沈翼机等纂《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五:“孔端友,《两浙名贤录》:曲阜裔,建炎初袭封,扈跸南渡因家于衢,后子玠嗣。……”
《四库全书 》  五二四册三三三页
续修四库全书五四四册《两浙名贤录》八六页
和珅等纂《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三十三、穆彰阿等纂《大清一统志》卷三O一:“宋孔端友,宣圣四十八代孙、宋袭封衍圣公。靖康之变,与子玠随高宗南渡,因赐第居衢。……”
《四库全书 》 四七九册三五八页   
《续修四库全书》  六一七册二七O页
毕沅撰《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十:“高宗绍兴二年闰四月癸巳,……衍圣公孔端友既卒,以其子玠嗣。”
中华书局版   二九三O页
姚宝煃纂《西安县志》,卷二十八:“孔玠,《圣裔录》:端友子,字锡老,绍兴二年袭封。……”
市博馆藏嘉庆刻本《圣裔》一页
端友无子
杜诏等纂《山东通志》,卷十一之六:“端友,……偕叔父传、侄玠随高宗南渡,寓三衢。无嗣,以侄玠袭封于衢。”
《四库全书》  五三七册六二五页
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卷八:“四十八代端友,……。无子,以弟端操之幼子玠嗣。……”
《孔子文化大全》  一五八页
嵇璜等撰《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端友,字子交。……高宗建炎二年,赴扬州陪位,不克归,遂寓于三衢,终郴州知州。无子,以端操之幼子玠嗣。……按:若蒙以下并据《阙里文献考》补辑。”
《四库全书》  四OO册三八九页
稽璜等撰《饮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自宋南渡初,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扈从至临安,寓衢州。无子,以侄玠嗣封。……”
《四库全书》  六二七册三四九页
曾国藩等纂《江西通志》,卷七十六:“(新城)孔氏家庙,……谨按:《孔氏大宗谱》,孔子四十八代孙端友,袭封衍圣公,随高宗南渡居衢州。无子,以弟端操子玠嗣。……”
《续修四库全书》   六五七册八二三页
孔昭玺编集《增补孔庭摘要》:
“四十八代三十人
端友,……。后,谱不序。端操……。子三:璠、王真、玠。”
《孔子文化大全》   六七二页
    疑者两存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第一百十五卷   圣裔部汇考一  按《兖州府志》:端友,若蒙子也。若蒙子二,曰端友、端操。端操四子:瑄、璠、王真、玠。端友既复父封,建炎之难,与其族叔传携弟子玠扈从南迁,家于衢州;而端操留居曲阜,摄主祀事。其后,端友无子,以玠为嗣。端操既卒,以璠继爵。故玠受宋封于南,璠受金封于北,两公皆端操子也,而孔氏宋、金之间又分为南北二宗矣。
中华书局、巴蜀书社版  三一九二六页
第一百二十一卷   圣裔部列传五
孔玠
按《阙里志》:四十九代玠,字锡老,端友子。绍兴二年袭封衍圣公于衢。一说端友无子,即端操之子。
中华书局、巴蜀书社版三一九八八页
夏燮撰《明通鉴》,卷二十二:
“正统元年秋七月,访圣贤后裔……初,宋高宗南渡,孔子四十八代孙端友率其子玠扈从至浙,居于衢州。……”
“考异:……证之明《阙里志》,端友之了玠,即端操之子嗣端友而从南渡者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八一页
    民国
    端友有子
刘愚生撰《世载堂杂忆·南宗孔圣后裔考证》、徐映璞撰《两浙史事丛稿·孔氏南宗考略·南渡世系考第四:“南渡端友之子、四十九代曰玠,字锡老,宋绍兴二年袭封。……”
中华书局版  二六四页
    端友无子
孔德成续修《孔子世家谱》二集卷一:“四十八代,端友,字子交。……高宗建炎二年冬,赴扬州陪祀。金人陷兖州,不克归,遂寓三衢。无子,以弟少子玠嗣。”
《孔子文化大全》(三)二O四一页
    疑者两存
郑永禧撰《衢县志》:卷十一  族望志·孔姓·源流
按:端友与从父传同至衢,俱载于前志。而宋濂则谓“端友、端朝之迁衢”;赵志又于孔玠下注“端操第四子,继端友”,是端友已无嫡支。……
民国二十五年版第八册一页
卷二十一  人物志一
孔玠,……
按:赵志《孔氏世系表》,第四十九代玠,袭封衍圣公。旁注“端操第四子,继端友”,他书未见。……
民国二十五年版第十四册二十八页
 
 
(1)、考诸历代史、诸家书,宋、元、明史、清史稿,以及其他史志、史料笔记,不乏虽未明确题及端友有子与否,而实际上是持端友“有子”之观点者。如凡记载孔洙入觐、让爵、授职前之史事,皆有“疑(或“议”或“拟”)所立”者,最后,均确认“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或“大宗”!又如《元史·裕宗列传》:“孔洙自江南入觐,则责张九思(詹事府詹事):“学圣人之道,不知有圣人之后!”等等,恕不赘述。
笔者迄今所见宋、元人所撰的史书、谱谍,凡涉及端友后嗣者,止有端友生子曰“玠”,只不过是“庶出”而非“嫡出”罢了。至端友病卒两百余年的明初,始见端操子“璠、玠”(《永乐七年孔氏族谱图示碑》)和“玠,端操第四子”(《三氏志》)之说,然终明之世,仍是“有子”、“无子”两说并存。
值得人们注目的是,明孝宗弘治年间两则出于阙里的史料:一是弘治十四年,孔公璜撰的《嫡裔考》;二是弘治十八年,陈镐撰的《阙里志》(俗称“旧志”)。孔公璜原任修理祖庙莹寝,以考正家门旧典、“护家门如护元气”而为“人仰如泰山北斗”。成化十三年(1477),遂被衍圣公孔弘泰等提拔为四氏学录、洙泗书院山长③。右副都御史陈镐,时任山东提学副使,应大学士李东阳之邀纂修《阙里志》。李东阳为“序”,并作“凡例”。李东阳,明中期名辅。弘治十三年,曲阜庙府开始了空前绝后的大修工程,孝宗特遣时为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又是拟袭衍圣公孔闻韶的岳父去曲阜监工。孔公璜的《嫡裔考》、衍圣公府“移牒浙藩”,以端友“无子”等指斥孔氏南宗,在曲阜衍圣公府的李东阳当然清楚。然而,孔闻韶已承袭衍圣公时,由他主持、陈镐捉笔的《阙里志》却是:“端友“生子玠”,端操“生子三,瑄、璠、王真”。仅此,端友“有子”、“无子”两说,孰是孰非,庶可了然!
清至民国之史、志及史料笔记,以各有所据,端友“有子”、“无子”两说继续并存。鉴于孔尚任主修的康熙《孔子世家谱》、孔继汾乾隆二十七年刊刻“阙里文献考”的影响,倘若悉征山东省、府、县志,以及阙里的文献、谱牒,或许端友“无子”之说不在少数。然而诸书采摭疏略而致抵梧者,甚至可在同为乾隆“御批”或“钦定”中窥见!大学士傅恒等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八十六、九十五,皆是“端友与其子玠从驾南渡”;而大学士稽璜等的《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则是端友“无子,以端操的幼子玠嗣”。这位于当时的衍圣公孔宪培格外垂爱的皇帝,对事关宗法礼制之莫衷一是,亦可发人深思。正因为如此,乾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的编者,便将陈镐《阙里志》的端友“生子玠”,与孔胤植续修《阙里志》的端友“嗣绝”,并录存疑,以供后人考证!
(2)端友“有子”说之源在南宋时期:始为建炎南渡前后 孔庭族长孔传撰于绍兴四年的《东家杂记》,它是唯一被四库全书著录的阙里文献;继为绍兴进士、孝宗时之参知政事、宁宗朝的观文殿大学士留正所撰的《中兴两朝圣政》;嗣后为理宗时专修《中兴四朝帝纪》,与李焘一起被后人称为南宋史学界的“二李”之李心传撰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此后,元、明、清至民国,其主流史、志凡涉及端友之后者,多持此说。元代有翰林学士陈桱的《通鉴续编》。明代有:华盖殿大学士李贤等奉敕撰的天顺《明一统志》,谨身殿大学士商辂奉敕撰的《续资治通鉴纲目》。清代有:刑部尚书徐乾学撰的《资治通鉴后编》,保和殿大学士傅恒等奉敕撰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兵部尚书毕沅撰的《续资治通鉴》,和珅等奉敕撰的乾隆《大清一统志》,及穆彰阿等续修的道光《大清一统志》。民国有刘愚生撰的《世载堂杂忆》等。
端友“无子”说之源是:明初阙里孔庙所立《永乐七年孔氏世系图表碑》,以及《三氏志》。其后,明、清至民国,持此说者主要为阙里之文献及谱牒。此外,持此说的史、志,除明王圻的《续文献通考》、赵镗的嘉靖《衢州府志》外,均有一个资人深思的现象,即:注明史事的出处。例如:稽璜等的《钦定续通志》在其“孔氏后裔传”后按曰:“若蒙以下,并据《阙里文献考》补辑”;夏燮的《明通鉴》条之“考异”,是“证之明《阙里志》”;曾国藩等的光绪《江西通志》,亦是“按《孔氏大宗谱》”云云。
总之,就其“源”来说,端友有子曰玠,始于南宋初年的吏部文件,及为人们公认的史学名著;而端友“绝嗣”,以“端操幼子玠继”,则为明朝初年阙里衍圣公府勤石的私图。就其“流”来说,其史料价值,前后亦大相径庭。前者有两部“御批”的《通鉴》:明商辂等的《续资治通鉴纲目》,经清康熙御批后为四库全书著录;清傅恒等的《历代通鉴辑览》,则如四库馆总裁纪昀所云:皇上(乾隆)“出以独断、衡以大公,为前代史论所未有”④。在孔氏北宗从与宰辅结合进而与皇家结合的黄金时代,其所持端友“有子”之说,比之《钦定续通志》等“据《阙里文献考》补辑”,虽不可如纪昀那样谀美之,亦可说是客观公正的。
至此,笔者认定:宋封衍圣公孔玠是孔端友亲生之子,绝非以“端操幼子玠继端友”,切不可仅凭明清两代的阙里文献率而不断!”⑤
(3)端友“无子”,“以端操幼子玠嗣”,实质上是为宋、金对峙时期金封衍圣公孔璠等的合法性制造舆论,进而成为元孔思晦袭爵衍圣公为“得其正”的论据之一。因为“南北宗衍圣公”皆端操之子。况孔璠为长、孔玠为幼乎!然笔者以为,在中华民族尚未形成,中华各族之间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这种超越历史的观点,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
 
二、孔洙有子与否
  
    元代
    洙有子
许谦撰《白云集》,卷一:
孔衍圣幼年能书大字,以女妻之
玉树生阶庭,英材挺天秀。九龄书大字,学业日已富。东床有妙选,嘉耦圣人胃。洙泗后渊源,力积乃能究。勉者南宫客,白日不可又!
《四库全书》   一一一九册一三九页
孔淑撰《阙里世系图题辞》:“……淑尝取南北谱牒校同异,以为定本,久未之遂。近叨职著庭,而房从侄遂昌县尹楷适以赴调寓京师,因相与参订,合为一图,将锓木以传不朽,复序本末大概以识其端。……”
国图馆藏嘉靖钞本《三衢孔氏家庙志》
张伯淳撰《养蒙文集》,卷八:
挽鲁林母孔夫人
子绍孔庭学,  人称孟母贤。
肩舆随地适,  手线著衣鲜。
又指闽中路,  俄扃地下泉。
    登堂嗟不及,  画翣拥云軿。
《四库全书》   一一九四册五O二页
陈旅撰《送孔彦明教授建昌序》:“……五十三代曰洙者,始内附我朝。会曲阜有争立之讼,廷论谓‘洙实宗绪之正,宜绍爵如故!’而洙乃力辞南归,爵遂勿及其后,君子盖深惜之!五十五代曰公俊曰公溥者,洙之孙也。……”
“安雅堂集”卷六   四库全书一二一三册七十六页  
《莆阳文献》卷九续修四库全书  五四八册八十三页
黄溍撰《孔君(涛)墓志铭》:“……存斋之子崇安尹楷卒于杭,君辍钱营护归葬;其子公溥暨两女沦落民间,咸访求得之。……”
《四库全书》  二O九册五三O页
林泉生撰《大同书院记》:“……师道,名公俊,孔子五十三世孙也。闽海宪使魏国文公之孙,从先宣也。……邑诸生王芬孙、谢宜翁、孔克原、郁璋,邑吏林英,皆服集事,附列记后云。”
敕修《福建通志》,四库全书五三O册五三九页;戴铣辑                                《朱子实纪》,〈续修四库〉  全书五五O册五二O页;民国《 同安县志》卷之七,成文出   版社影印本一五八页
 
    洙无子
成化年间修刊《孔氏宗谱》:
五十三代洙,……,涛按:四十六代圣祐无子,取堂弟宗愿承袭,四十七代若蒙坐事废,以弟若虚承袭。兄亡弟继,昭穆相应,继世之定法也。五十三代洙无子,又无应继之者。乃取五十二代言之幼子津,改名楷,立为之后。……洙乃以子非亲出而又志欲回南,上章力辞而行。……
曲阜文管会藏本    一三二页
津(言第四子,继洙后),字鲁林。常州路教授,秩满,时相答刺罕以孔氏子孙,特升承事郎、遂昌县尹,给由赴都。时五十三代淑随朝任秘书著作之职,乃相与参订南北宗图,合而为一。又以寓衢缘由、历代蠲免赋役事实,具陈朝、省,即蒙行移,一体存恤,再授崇安尹,年四十五。
 
曲阜文管会藏本    一三五页
五十四代思许(先名公许,继洙后),字鲁林,蚤卒,无嗣。
曲阜文管会藏本     一三九页
(按:洙无子,以五十二代兖州同知言之第四子继洙后,则是以弟继兄,非宗法也。至正三年,族长经率众告庙,具呈本路改正。以津子公许继洙后,津归宗。旧谱载五十四代,《举要》改正,附五十三代。故著附于此。)
 
明代
洙有子
兰智撰《兰涧集》,卷四:
雨中喜刘俊民、孔克逊相过
茅檐高卧养微疴,  远辱将军并辔过;
山色更兼微雨好,  莺声偏傍落花多。
惭无鸡黍频供给,  喜有渔粱共啸歌;
孔氏诸孙尤好学,  古书蝌蚪近如何?
《四库全书》   一二二九册八六五页
陆容撰《菽园杂记》,卷十一:“……至元十九年,有诏孔氏子孙寓衢者赴阙,洙及弟演子玠入觐。……”
        《四库全书》   一O四一册二九五页
吾冔弘治《衢州府志》卷之八  
谢迁撰《博士记》:“……先帝(孝宗)命下,理其嫡派子孙以官之。迄今皇上(武宗)嗣位,首先是举授今五十九代孙彦绳以五经博职,俾世袭也。谨按:……嗣洙者,思许也,是为传之八世孙。嗣思许者,克忠也,是为犹子……呜呼,有为于前而后有所继,有继于后而前始弗替!……”
国图馆藏嘉靖抄本《三衢孔氏家庙志》
江澜撰《送孔君承美授翰林世袭荣归序》:“……况爵位之大,可传于子孙而继于无穷者,肯不自取而固让以为乎哉!宗弟于吾身虽为至亲,而宗弟之后视吾之子孙,则亦闲然矣!……”
国图馆藏嘉靖抄本《三衢孔氏家庙志》
    洙无子
孔公璜撰《弘治九年宗法碑》:“……若蒙生端友,□ □□□□□□曰文远,曰万春,曰洙,凡六世,袭封嗣绝。玠余枝后无存。万春弟□ □□□□□□ 七世孙洵为后,而洙以孔传八世孙思许为后,今衢族皆传□ □□□□□□……”
骆承烈《石头上的儒家文献》   四三三页
孔公璜撰《嫡裔考》:“……洙无子,遂罢封。……今南宗彦绳出传之后。……传长子端问,端问生璹,璹生摅,摅生应发,应发生言,言生津,津生思许。思许无子,以兄思俊三子克忠为继。克忠生希路,希路生议,议生公诚,公诚生彦绳。……”
《阙里文献考》  九一七页
陈镐撰《阙里志》,卷二之六:“洙,字景清,……自端友至是,南袭封凡六世,正嗣绝,始罢封焉。今居衢者,皆传之后也。”
弘治辛酉版“世家六”
《衢州东隅里老执结》:“……其洙无嗣,立孔传八世应继孙孔思许承绍。思许无嗣,立亲弟孔思俊子克忠承继。……”
《孔府档案史料选》(二)二十三页
吕元善撰《圣门志》卷之三上:“……洙,字景清,宋袭封衍圣公。……卒年六十,无子。自端友至洙,袭封凡六世。正嗣绝,始罢封焉。今之衢族,皆中兴祖仁玉五代孙孔传之后也。”
《孔子文化大全》   六一三页
孔贞时撰《送宣圣六十三代孙翰博用行宗弟荣袭南归序》:“……考诸世系,用行与余雁行,同出四十七代孙传公派。……洙无嗣,立传之八世孙思许。思许复无嗣,立弟思俊后,历四世生彦绳,不绝者如线。……”
《在鲁斋文集》三六七页
孔胤植重修《阙里志》,卷之三:“洙,万春子……卒,无子。自端友至洙凡六世,因正嗣绝,南始罢封。”
《孔子文化大全》 一四七页
    疑者两存
赵镗撰《衢州府志》,卷之十二
“侨寓列传”:“宋衍圣公孔端友,……至元十九年,旨召孔氏子孙寓衢者赴阙。洙及弟演子玠入觐。奉旨问劳奖谕,授国子祭酒、提举浙东儒学。……洙殁,子楷授常州路儒学教授,改遂昌尹,再授崇安尹,未赴卒。……”
“孔氏世表”
五十四代思许,继洙后,未仕,蚤卒,无嗣。
五十五代克忠,思俊子,继思许后,以孔氏恩例,仕福建福清州学正。
国图馆藏嘉靖抄本
清代
洙有子
程应熊纂康熙《建宁府志》,卷二十三:“孔楷,字鲁林,衍圣公洙之子。至正间为崇安尹,以陈友定乱死于战,遂葬将村之游岭。子克和,因居崇安。有孔子祠,在界牌西。”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书续编七  五二五页
张廷玉等奉敕撰《明史》,列传第十二:“……友定怒,竟以兵诛良。而福清宣慰使陈瑞孙、崇安令孔楷、建阳人詹翰拒友定不从,皆被杀。于是,友定威震八闽。”
《二十五史》八一五八页
“儒林列传”三:“……弘治十八年,衢州知府沈杰奏言:“……今访得洙之六世孙彦绳,请授以官,俾主祀事。……。”
《二十五史》八五七O页
董天工撰《武夷山志》,卷十七:“孔克和、克逊,元死难崇安令孔楷之子、衍圣公洙之孙也,以父葬将村之游岭,因入藉崇安,卜藉武夷。又尝建孔了祠,今其地名小孔林。”
《续修四库全书》  七二四册五四O页
周昂撰《元季伏莽记》卷九:……楷,元崇安令,以兵拒友定,被杀。……
《续修四库全书》   五二O册一五九页
雍正诏修、谢道承纂《福建通志》:
卷三十  名宦二  泉列州府
孔公俊,字师道,至圣五十三世孙。至正间任同安达鲁噶齐,有政绩。尝建大同书院于学宫之东,以祀朱熹。
《四库全书》   五二八册四八四页
卷三十一  名宦三  建宁府
孔楷,字鲁林,衍圣公洙子,至正间崇安尹。以陈友定寇乱攻城,拒战而死,遂葬将村之游岭。
《四库全书》   五二八册五二五页
卷五十二  流寓   建宁府
孔克和,父楷,至正间为崇安尹,卒于官。克和与弟克逊卜筑武夷,建孔子祠祀之,今其地名小孔林。
《四库全书》 五二九册七十七页
和珅等奉敕纂《大清一统志》:
卷三百二十八  泉州府  学校
大同书院,在同安县东、城隍庙左。元至正初,县尹孔公俊立。
《四库全书》  四八一册五六七页
卷三百三十一   建宁府  名宦
孔楷,衍圣公洙子。至正间为崇安尹,以陈友定寇乱,拒战而死,遂葬将村之游岭。
卷三百三十一  建宁府   流寓
孔克和,衍圣公洙孙。父楷,元至正间为崇安尹,卒于官。克和与弟克逊卜宅武夷,建孔子祠,今其地名小孔林。
《四库全书》  四八一册六七九页
毕沅撰《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九:“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戊寅,以陈友定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福清宣慰使陈瑞孙、崇安令孔楷、建阳人詹翰,皆以拒友定不从被杀。……”
中华书局版   五七七一页      
上海古籍社版《明通鉴》前编卷三
穆彰阿等纂《大清一统志》:
卷四百三十一  建宁府
名宦
元孔楷,曲阜人。至正间为崇安尹,以陈友定寇乱,拒战而死,遂葬将村之游岭。
《续修四库全书》  六二二册二二八页
流寓
元孔克和,曲阜人。父楷,元至正间为崇安尹,卒于官。克和与弟克逊卜宅武夷,建孔子祠,今其地名小孔林。
《续修四库全书》  六二二册二三四页
    洙无子
雍正诏修、杜诏等纂《山东通志》卷十一之六:
宗子世爵   ……万春子洙凡五代,俱袭封衍圣公于衢。宋亡入元,至元十九年辞爵,无嗣,遂罢封。按:衍圣公以主祀为重,南宗附祀于此。

翰林院五经博士    ……至元十九年,召洙赴阙,授国子祭酒、提举浙东学校事。无子,遂罢封。今之衢族多系中兴祖仁玉五代孙传之后裔也。……

《四库全书》  五三九册六二五、二七页
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
卷八  世系考第一之八
“五十三代洙,字景清。宋理宗绍定四年袭封衍圣公。……年六十一卒,无嗣。……”
“右南北宗衍圣公,皆四十六代宗愿公之裔也。宗愿长子若蒙,生端友、端操。端友无子,以端操幼子玠嗣,至洙六世,是为南宗,自洙无嗣,而南宗者绝。……故大宗之统归于思晦,始为得其正云!”
《孔子文化大全》 一六六至一六九页
卷三十  宗谱考第十
……后,洙归元,让世爵于北宗,卒后无子,而南渡之大宗遂绝。……
《孔子文化大全》  六六二页
嵇璜等纂《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洙,字景清,……秩满,再授奉训大夫、儒学提举。卒,无嗣。自端友至洙,袭封于衢凡六世云。按:若蒙以下并据《阙里文献考》补辑。”
《四库全书》   四OO册三八九页
民国
洙有子
林学增等纂《同安县志》:
卷之七  书院
元至正十年,孔公俊筑大同书院。永福人林泉生记。《大同书院》……。
民国十八年版  第一册一五八页
卷之三十五  循吏录
县尹孔公俊,字师道,孔子五十三世孙。至正间,县尹建大书院学宫之东,以祀紫阳先生。莅任有政绩,祀名宦,
民国十八年版   第二册一一四六页
刘超然修《崇安新志》:
第一卷   大事   元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陈友定杀县尹孔楷(《福建通志》)。
第四卷   氏族
孔:户八,口二十九。星村镇,户四,口十四。
第九卷   名宦
孔楷,字鲁林,衍圣公洙之子。至正间,尹崇安。以陈友定乱,攻城拒战死,葬于将村之游岭。子克和营家庙于界铺,建坊曰“小孔林”,历给祠生奉祀。
民国三十年版,成文出版社印行
    洙无子
孔德成修民国《孔子世家谱》,二集卷一:“洙,宗景清,号存斋。宋理宗绍定四年,授承奉郎、袭封衍圣公於衢。历吉、平江、信州通判,宋亡归元。元世祖议孔氏子孙当立者,或言:‘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至元十九年冬十一月,召至阙劳问,公逊于居曲阜者。帝嘉其曰:‘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遂命为国子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与护持林庙玺书,敕给俸禄。秩满,再授奉训大夫、儒学提举。年六十一卒,无传。南宗自端友至公袭封於衢者,盖六世云。
《孔子文化大全》  二O四一页
二集卷十七之一:“津,字世鲁。先为南宗衍圣公洙嗣,改名楷。后,以弟继兄,宗法不顺,乃改立长子思许为洙后。任常州通判,时丞相答刺罕以孔氏子孙,特升承德郎、遂昌县尹,再授崇安县尹致仕。子三:思许、思俊、思溥。
《孔子文化大全》    三三八二页
    疑者两存
郑永禧纂民国《衢县志》卷二十七:
“孔楷:(嘉靖府志)洙殁。子楷授常州路儒学教授,改遂昌尹。再授崇安尹,未赴卒。(黄溍孔涛墓志)存斋之子崇安尹楷卒于杭,君缀钱营护归葬。其子公溥暨两女沦落民间,咸访求得之。今公溥已强仕,两女亦各有家。公溥割地以报,却勿受”
“按:姚引《圣裔录》,洙子思许,字兴道,未仕卒。赵志《孔氏世系表》载,五十四代思许,继洙后,未仕,蚤卒。无嗣,思俊子克忠继。黄文献撰此《志》,洙后既有楷、子公溥具在,应未绝嗣,何复入继?岂以其流落民间,尚未之知耶!”
民国二十五年版    第十五册一页
徐映璞撰《孔氏南宗考略》:
卷一   南渡世系考第四
……五十三世曰洙,字思鲁。……无子,以从弟演子思许为嗣。思许,字兴道,传之后裔也,是为五十四世。亦无子,以兄思栗子克忠为嗣,是为五十五世。……
《两浙史事丛稿》九页
卷二  元代名贤事迹考第十三
津,字世鲁,演弟。先,继衍圣公洙嗣,改名楷,字鲁林。至元二十八年,有司以大宗世嗣举闻于朝,授常州路教授。秩满,宰相答刺罕以孔氏子孙,特升承事郎、遂昌县尹。给由赴都,得与曲阜五十三代秘书省著作郎淑参订南北宗图,合为一本。又以寓衢缘由,并历代优免赋役典故具呈于朝省,当蒙行移,一体存恤。再授崇安县尹,年四十五卒,赠奉训大夫、兖州知州。著有《鲁林集》一卷。后,族议楷与洙为兄弟行,以弟继兄,宗法不顺。告庙归宗,乃立长子思许以继洙后。按洙自有子,当时殆以年幼,先上楷名耳。
《两浙史事丛稿》三十二页
思俊,原名公俊,字师道,号敬斋。洙子。年十八,有司以先圣后裔。才德兼优,授庆元路鄮山书院山长。历湘潭州教授、湖南宪司书吏。转登仕郎、岳州路知事,升从事郎,同安县尹。以朱文公熹始仕为同安主簿,创建大同书院以祠之。百废具举,化行俗美。再任邵武县尹,转南安县尹,兴学缓刑,治绩尤著。及考,授承事郎,福州路推官。福为瓯闽甲郡,理繁治剧,刑无滥施。加奉训大夫,年七十一卒。
《两浙史事丛稿》三十四页
思溥,原名公溥,字原道。思俊弟,恩授宗晦书院山长。历南康路教授,将仕郎、南安路照磨,辟江西行省掾史,卒于官,年五十七。
《两浙史事丛稿》三十五页
圣泽遗闻第十六
嘉靖《衢州府志》(抄本):孔洙没,子楷授常州路儒学教授,改遂昌尹,再授崇安尹,未赴卒。黄溍《孔涛墓志》:存斋(洙别字)之子崇安尹楷,卒于杭,君缀钱营护归葬。其子公溥暨两女沦落民间,咸访求得之。今公溥已强仕,两女亦各有家,公溥割地以报,却勿受云云。则洙有子有孙。而嘉庆《西安县志》载:洙子思许,字兴道。未仕,卒,无嗣。思俊子克忠继。《衢县志》疑楷子公溥具在,应未绝嗣,何复入继?岂以其流落民间,尚未之知耶?诸说歧异,存为疑问。兹查奉祀府《传抄谱》载,洙生三子:思许、思俊、思溥。思许无子,以思俊长子克忠嗣,重大宗也。思溥,原名公溥,洙之季子,非洙之孙,无楷名,而所引《三衢家庙志》,又无思俊、思许名。案楷实洙之从弟津,元初改名楷,以闻于朝者。然黄文宪以公溥为楷子,当别有所本,并录存俟考。
《两浙史事丛稿》四十九页
 
  
(1)孔洙有子与否?综观元、明、清及民国之史籍、谱牒,其特点有三:一是元代大儒许谦,名宦张伯淳、黄溍,名士陈旅、林泉生,以及族人孔淑的诗文,证之清至民国时代之全国、省、府、县、名山等五级志书:孔洙不仅有子,且有二子为元代福建行省的府级名宦,只不过是晚年得子罢了。这已是毋庸争论的史实!二是衢州孔涛所撰的《阙里谱系》,虽说“早佚”,然与之相关的内容,仍见诸于明成化修刊的《孔氏宗谱》残帙,则从元代天历二年(1329),便有孔洙“无子”、及“子非亲出”而让爵之说。至明代中期,曲阜孔公璜借助时远事隐等诸多因素⑥,考正“家门典故”,为“护家门如护元气”而撰写的《宗法》一文,遂发展为:南宗“袭封嗣绝,玠余枝无存“;”而洙以孔传八世孙思许为后,今衢族皆传之后也。”孝宗弘治九年(1496),它被视为孔氏子孙不可逾越的“雷池”勒之于石,由衍圣公府立于曲阜孔庙十三碑亭院东南部西区之中排。弘治十四年(1501),孔公璜复撰写了《嫡裔考》,谩骂孔彦绳于弘治十一年刊行的家谱:“擅移宗祧”,是“以疏间亲,以庶夺嫡”;并以“移牒浙藩”、“立石儒学”的手段以儆效尤。尽管“浙藩”未予理会,儒学亦未予立石,它还是迫使不少孔氏族人和社会人士“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⑦。然而,就在“齿为齐民”的“衢州之孔”无力抗争的情况下,仍有为数不少的大儒、重臣以衢孔为“嫡孙”、“正宗”、“袭封派”之“长派”等表述其观点。甚至有明确指出:“曲阜留守孔林者,其支庶子也”者⑧。其相关史料,笔者拟于下文录用。三是考据学盛行的清代初年,以曲阜孔庙所立的《宗法碑》等而被湮没的孔洙长子楷,以及次子思俊的史迹,先后为其仕宦的县、府、省志等作为名宦立传,且被修入正史、编年体史书和《大清一统志》。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衢州宿儒就其当时所见到的史料,质疑“洙无子,遂罢封”说。例如:民国《衢县志》的纂者郑永禧、《两浙史事丛稿》的撰者徐映璞等。其先后柢梧的考证,反映了对“洙无子”说的怀疑;其“洙自有子,当时殆以年幼,先上楷名耳!”则为后人的考证多所提示!
(2)“两代”孔楷。
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吾冔的弘治《衢州府志》、赵镗的嘉靖《衢州府志》等: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洙及弟演子楷入觐”。清代,《明史》、《续资治通鉴》、《明通鉴》和雍正《福建通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康熙《建宁府志》、民国《崇安新志》,及董天工《武夷山志》等: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崇安尹孔楷“以陈友定寇乱、攻城,拒战而死”。前后两件史事,一在元初,一在元末,相去整整八十四年。又,元初的遂昌尹孔楷,“年四十五”,“卒于杭“,由从弟孔涛“缀钱营护归葬”衢州;元末的崇安尹孔楷柜友定而死,葬于武夷将村之游岭,故乾隆《大清一统志》云:“今其地名‘小孔林’。”据此,已可考定其绝非同一个人。证之明孔公璜、吕元善,清孔继汾所撰之阙里文献,以及成化年间修刊的《孔氏宗谱》;元初随从孔洙入觐者,为孔传之后孔津,字世鲁,以继衍圣公洙嗣改名为“楷,字,鲁林,是为五十三代孔楷。复证之明洪武间兰智的《雨中喜刘俊民、孔克逊相过》诗,以及清初福建省各级地方文献之崇 安“流寓”等,元末拒友定而死的“衍圣公洙子”,无疑是孔洙至元入觐、让爵后晚出之长子,遂仍以先前所定的“楷,字鲁林”名之,则为五十四代孔楷。
笔者考诸相关史志、谱牒,衍圣公孔洙,及其嗣子孙津(楷)、长子孔楷的生卒年,分别为:孔洙,生于宋理宗绍定四年辛卯(1231),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戊戌(1291),享年六十一;孔津(楷),生于宋理宗景定元年庚申(1260),卒于元成宗大德八年甲辰(1304),享年四十五;孔楷,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丙子(1286)。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享年八十一。⑨
至元十九年(1282),元世祖召孔洙入觐,拟令其“载爵归鲁”时,袭公端友位下子孙在衢者,唯有孔洙一人。孔玠次子持及其浩、滨二子,早于宋孝宗时因仕徙往外地。孔文远次子万龄之子泗、濂、汮,亦于宋末移居湖北江夏。中散位下孔传在衢子孙,史籍、谱牒可考者,其五十代之淇、淮、瀛、源、汾、灏、潍、涛等人,或尚未问世,或尚属童稚,亦唯有孔言之子演、津成年。因此,衢州孔族只能援宗法“兄终弟及”之例,以拟议中之孔津“改名楷,继洙嗣”,并与孔演一道随从孔洙觐见元世祖。
自此,孔楷(津)遂被视为“大宗世嗣”。孔洙卒后,又以洙子年幼,继续被“有司举闻于朝,授常州路教授”。后为崇儒的宰相哈剌哈孙答刺罕特升遂昌县尹,旋于“再授崇安尹”时“卒于杭”。本文所录史料,诸如陆容的《菽园杂记》、孔淑的《阙里世系图题辞》、黄溍的《文献集》,及阙里文献中之孔楷,皆为五十三代洙之以从弟、继嗣孔津。而五十四代洙之亲子孔楷,虽然早颖,九龄便为大儒许谦选为东床;十五 岁,母亲又为其指明向“闽中”发展的道路,至八十一岁以崇安尹殉职。其人其事,南、北孔氏谱牒,甚至衢州奉祀府传钞《谱》,均未见载。然而,元代许谦的《白云集》、张伯淳的《养蒙文集》⑩,明初兰智的《兰涧集》,以及清至民国的各类史籍,却屡屡见载其史事。究其原因,既与他受之于父母、岳父的“和”、“逊”思想有关,如其二子命名为克和、克逊;又与曲阜的《宗法碑》、《嫡裔考》等有涉。
孔楷之胞弟思俊、思溥,衢州宿儒已有考证在前,笔者亦曾于拙作《江南名贤孔洙及其子孙》一文中继之。以其面广且繁杂,拟另文考述之。
(3)天曆之谜
谁是“洙无子”及“子非亲出”的始作俑者?笔者迄今所见,始于明成化年间修刊的《孔氏宗谱》。在其五十三代孔洙传后,所录元孔涛长达六百余字的“按语”中有之,似当出于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孔涛所撰的《阙里谱系》。
该谱为钱大昕《补元志》、雍正《浙江通志》、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及衢州诸府、县志所著录。然而,此谱于孔涛卒后便在衢州失传,唯曲阜“秘阁”有藏。而今恐已皆佚,故周洪才在《孔子故里著述考》中亦说是“未见”。
孔涛所撰的《阙里谱系》。笔者不敢妄加评述。但从成化《孔氏宗谱》转录之孔涛的“按语”中,知其为后人研究孔氏家族的历史保留了一些珍贵史料。若以“洙无子”及“子非亲出”论之,亦为今人留下费解之谜!
据黄溍所撰《墓志》,孔涛生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恰与孔楷同龄;且其祖父孔应祥,曾于孔洙至元入觐时,以族长被命与俱。涛与楷,既为叔侄,又是童年嬉戏的伙伴。在衢城南隅“鲁儒坊”成长,为《浙江通志》作为“循变”立传的孔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写下这样的“按语”!
西安教谕孔思模,曾作过解开谜底的尝试而未竟。他在《东家举要》的“自序”中写道:“洪武已未(1379),思模持谱归拜林庙”,“是年之秋南还,……又欲取涛公旧谱续以祖庭闻见,诚恐僭逾,则所不敢!”
思模此行,与衍圣公孔希学·曲阜世职知县孔克伸等相处得十分融洽。他们《送五十四代孙思模西安教谕南还》诗,为衢州知府沈杰辑入《三衢孔氏家庙志》。唯独思模欲取涛公旧谱,“诚恐僭逾,则所不敢”。这,或许可作为今人试猜谜底的参考!
总之,端友生男,洙亦有子这一不争的史实,却长期被歪曲为端友、洙皆无子,“南宗嗣绝”。无怪乎翰林学士江澜在《送孔承美授翰林世袭荣归序》中,于追叙孔洙义让公爵后,慨叹曰:“宗弟于吾身虽为至亲,而宗弟之后视吾之子孙则亦闲然矣”!
 
注:①见骆承烈《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明碑》。图示碑有上、下二碑。上碑,其世系图表从始祖孔子至四十二代光嗣。考诸孔思模撰于明洪武年间的《东家举要》和沈杰辑于弘治时之《三衢孔氏家庙志》,证之周洪才的《孔子故里著述考》,当始于元孔思晦刻石,故被称为《天曆石刻宗图》。下碑,则为永乐七年所刻。笔者未见原碑,但据骆成烈此书可知:端操子二,长曰璠,次曰玠之说,当始于此。
②《三氏志》,笔者迄未访见。齐鲁书社出版的《孔子家族全书》、上海辞书社的《孔子大辞典》、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孔子文化大全》、周洪才的《孔子故里著述考》,均不见著录。笔者据曲阜文管会整理的成化《孔氏宗谱》,其孔端友传后之注,《三氏志》列于金至大间的《孔氏祖庭广记》、元天曆间的《阙里谱系》,明洪武间的《东家举要》之后推知:《三氏志》为明前期之作。
③孔子文化大全本《阙里志》卷之八。
④纪昀恭呈《钦定续通志》校本奏折,四库全书三九二册六页。
⑤笔者初涉孔子家族的历史,主要阅读“孔子文化大全”中的阙里文献及《孔子世家谱》,曾在拙作《孔氏南宗史实辨证》中轻率地断言:“孔端友无子,以其弟端操子玠嗣位,迄今未见异议……”。其后披阅四库全书著录之史、子、集诸部文献,始知今是而昨非。
⑥诸多因素:一是离祖丧家、扈跸南渡以来,衍圣公孔端友及其后裔和族长孔传及其后裔间,形成了同生共死、患难相依的特殊关系。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由孔洙在衢州建成的第一座家庙,便将孔传与中兴祖仁玉入祀于东庑,致使马端临撰成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的《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八,仍转引陈振孙的《书录解题》之误曰:“传,袭封衍圣公”。二是宋景炎二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家庙毁于兵火,孔洙将家庙迁建于城南“鲁儒坊”内(南渡孔裔聚居处)。兼之孔洙让爵、受职后,家庙暂由族长主祀。孔洙病卒任所后,始因诸子年幼,继由诸子仕外等,族长主祀遂成惯例。三是孔洙早年无子,族中援宗法之“兄终弟及”先例,拟以从弟津(孔传之后)继洙,于是便有了“洙及弟演子楷入觐”之史事。凡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或隐或现,史载自然不一。
⑦赵镗《衢州府志》卷之十二,孔贞时《在鲁斋文集》卷二,嵇璜《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三十六,等等。
⑧刘宗周《刘蕺山集》卷九,见四库全书一二九四册四六二页。
⑨孔思溥:广东潮阳和平支,是孔思溥次孙希江之后裔。据该支谱载:公溥卒于元“顺帝至元六年庚辰(1340)”,“年五十七”,由此上推,则其生年为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孔津(楷);据孔淑《阙里谱系图题辞》,证之哈刺哈孙答刺罕为左相为大德三、四两年,则其特升遂昌县尹当为大德四年(1300)。秩满,“再授崇安尹”,“未赴,卒”,其卒年为大德八年(1304),“年四十五”,则其生年为宋理宗景定元年庚申(1260)。孔洙;按弘治、嘉靖《衢州府志》等,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洙殁,子楷授常州路儒学教授”,其卒年可考定为至元二十八年。复按诸多孔洙小传,其享年或为六十、或为六十一,无有柢梧者,则可考定其生年为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
⑩张伯淳与孔洙之关系:至元二十四年(1287),侍御史程钜夫奉旨求贤江南,洙与伯淳名列其中。洙被擢为江浙行省儒学提举,伯淳始授杭州路儒学教授,后迁浙东道按察司知事。
⑾见沈杰《三衢孔氏家庙志·南渡仕宦》。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