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这样考试的 | ||
| ||
中国的科举制度大约创设于隋唐,对西方的议院制、考试制产生过实质性影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赞不绝口,认为是“乃建立于自然的最神圣的法制之上”。“两考”期间,卫生、水利各部门积极配合,娱乐场、施工队等都收到了“降噪”通知,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稍安勿躁,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参加考试的。 古代学子在哪里备考 自隋唐设科举制度以来,以后历朝虽然有些改革,但大抵变动不多。古人除了在州县乡学、私馆、学墪等接受教育外,在书院备考的也相当多。也可以说,科举取士的放开,刺激了书院的林立。笔者曾粗略统计过,衢州历史上大约有71所书院。各处书院,大抵省城书院可说是公立的,其余大多属私立,这也是中国教育自治的一种情况吧。 书院大抵建在枕山傍水处,占尽地理之胜。书院内外,鸟语花香、景色清幽,更有小桥流水、庭宇清旷。其优雅环境足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连契丹、女真等也实行科举选士,可见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影响有多深远。1901年,光绪帝一纸诏令,改书院为学堂,胡适曾感慨道:“书院之废,实在是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于今日。” 一辈子老童生 衢州话有“一辈子老童生”,是指屡考屡输的那种学员。童生必须是经过考试但又没有考上秀才的学员。童生不是科名,大约算是一个阶层吧。人们嘲笑童生“人生七十还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其实“我是童生我容易嘛!”旧时童生还是有些“特权”的。比如告状时,县官可命他立起来回话,普通老百姓无论多大年纪都只能跪着。另外,遇到县境城门紧闭、宵禁之类的事,童生可放行。最有意思的是死后的神位,唯童生可写上“待赠登仕郎”,相当于武官的上将呢。 如果你没参加过考试,哪怕你读一辈子书也只是白丁。但别气馁,你不参加考试,但不小心成了学问家,有一“处士”的头衔可封。写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林和靖就是著名的处士。 童生亦称文童,但也有一类武童,相当于体育特招生。武科举可以说始自唐代,考法大抵有拉硬弓、举大刀、射步箭等。最要紧的是会默写《武经》,所谓《武经》其实就是《孙子兵法》。要命的是,整个黑暗的旧社会,武童生在社会上没啥地位。衢州甚至出过武举人、武状元,江山张村的黄瑞是清乾隆年间的武状元,可是官衔总是没文官高。 监生 佾生 本来监生应该是国子监(封建社会最高学府)读过书的。可是真正在国子监读书的实在太少了,故监生情况很复杂,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等,地位等同于秀才。到了清代,许多监生相当于“富二代”花钱买来的。为何需要这个科名,只是因为想要乡试,必须是秀才或监生,且要到礼部报考。那无钱的主儿怎么办?到了晚清,地方官为了敛财,发一监生执照,你交一半的钱就可拿到执照,中了举人再补交全费,没中,等下次乡试再买。 特殊的是佾生,自孔子重视舞蹈八佾后,历朝都有佾舞人员。因混同于鼓吹手一起,故地位较低,是由落第童生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衢州教案”后,衢州府曾被停止科考5年。差不多执行毕,1905年,清廷废除了科举。废除科举后,钱穆有言:“但清末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不说我们把历史看轻了……” 防止作弊 作弊之风由来久矣。一千多年的科举,作弊与革弊就从没断绝过。 为防止文童作弊,文童都要有一廪生作担保人。学政唱名时,考生走上台阶大声唱曰:“某某保”,作保之廪生亦唱。如此才能领到试卷进场,是为防止冒名顶替。古人尚无照相机,怎么办,学生名册上基本都注明身高、面色黑白、有须无须之类的。学政得看仔细。 进场前,所有考生都要被搜检。在上身搜出《四书》,没收,但还能进考场;如果在下身搜出《四书》,你便有亵渎圣贤之罪,不许入场,还得在场外跪上一天。 乡试时就“草木皆兵”了,几十个主考房官卷好铺盖在门外听宣,然后进院。不但如此,连家人也不许与人来往,门都要用整张红纸写“回避”两字,这叫封门。虽然是封门,但大家都引以为荣。 乡试时,拿了试卷、卷签后也要搜检两次。此外,场外两位巡场御史昼夜巡逻。平常说“紫榜高标”,其实是挖苦的话,这是指某人作弊或犯规。 科举考试的糊名制度大约源于宋淳化三年(992),而誊录制度(就是找书法好的人将答卷再抄一次)大约起源于宋景德二年(1005)。这两项制度客观上断绝了考官们做手脚的路,也是对考试机器自身的有效控制。 古人是这样作弊的 一般县考、府考,作弊不容易,问题都出在钦差主考上,可见反腐要自上而下。 举子违规作弊,曾害得皇帝亲自下诏诫饬。“或假手以干名”、“或挟书而就试”,讲得正是举子请人当“枪手”、怀惴书册进考场。性质恶劣的是北宋末年至南宋,从口传答案作弊发展至用纸笔传递答案,以至朝廷都停止贡举,以整顿秩序。可效果不明显,因为宰相(如秦桧)、官僚、考官、胥吏和整个机构都参与了作弊。故黑暗的旧社会要廓清弊风,实乃无望。 衢州的状元毛自知,衢人多认为是“开禧北伐”失败后受牵连而被剥夺状元称号。笔者在史料中曾看到另一说,当时即议论不止,公案未定。1208年,臣僚揭发了毛自知作弊的过程,几乎关涉冒名(毛自知本名毛自得)、偷漏试题(苏师旦传出策题)、场屋传义(毛自知父亲毛宪代笔)、职官任命等舞弊系统工程。 明清前作弊的小册子基本是《三经新义》、《庄子》、《论语》等木刻本。清代大抵石印本居多,笔者曾在旧书摊上遇到《大题十万选》、《小题十万选》等,这些小册子基本有蝇头细字、体积小、易夹带的特征。这种版本的书和巾箱本差不多。 “有钱能使鬼推磨”,旧时作弊基本要花钱。一是买通为自己出保的廪生;二是买通教官,否则别的廪生要告发;三是买通联座。 实在考不来,也有考生在试卷上乱画女人足和写情诗的。《科举果报》上类似的笑话很多。 文字避讳 考试时,一定要避讳。《钦定学政全书》中指“临文恭避”,禁忌非常多。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摘用《大学》中的“维民所止”作为试题。经人告发,说题中“维止”二字是暗示将“雍正”砍头。于是主考官病死狱中惨遭戮尸枭首,儿子处斩,兄侄流放。不仅如此,还由于查嗣庭是浙江人,浙江居然被下令停止乡会试6年。 《清代文字狱档案》中许多案子可归为《笑林广记》,但我实在笑不出来。顺天府学政倪承宽主持考试时,发现童生中“语涉讥讪”,就要将该考生“拿问、抄家”,实在过分。好在乾隆朱批“其诗是不通,尚无别故,不必斥革。”乾隆大约也看出来了,他本人写的诗可能与这个童生的打油之作差不多。发生“狗比主人凶”的情形,其实正是清代此起彼伏的文字狱把人弄得神经衰弱。 小考 秀才 学界有句谚语:“子卯午酉,丑辰未戌。”前四字是乡试之年,后四字为会试之年。其余四年为小考,也就是说,国家的考试,大约年年都有。 秀才之考试法,分三级,一为县考,考五场;二为府考,亦考五场。三为院考,那可是皇上亲自派出的学差(学政)主考的。衢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是晚清主考官宝竹坡,此君任学政时,居然与江山船上的美人发生花边新闻,以致革职。 监生不算正途,贡生、廪生是由秀才再考所得。秀才有茂才、庠生、生员、文生等称呼,秀才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点。 小考的第一级虽以县为单位的,但认真程度不亚于乡试、会试,因为这是国家由民间选拔人才的第一步。考前由知县亲自点名,由知县请人看卷。五场考试中,四场是四书体的八股文,一场必须作赋或古诗。 第二级的府考有考棚,亦名科场,地方相当宽大,试题与县考大致相同。衢州历史上发生过一次县级作考棚的,咸丰年间,衢州府郡校士馆被毁,江山文溪书院于是暂作三衢试院,有可容纳千余人的考棚。 第三级的院考,由皇帝钦派三品以上主考官,相当于钦差了。无论是县府院,都是封门考试,早晨天不亮点名,要等到太阳下山交卷。有考得早的,要等到十人,才开门放出。前三十人出门,要吹打恭送,以后就要天黑才能开门了。 考生一般面北坐,每人足下有一瓦质尿盆,一场考试下来,臊味难闻。有上厕所的,交了卷都被盖一黑色图章,叫作“屎戳子”,这样的卷子基本不被阅看,差不多就毫无希望中秀才了。 “酸秀才” 考秀才得第一名的叫首卷。古人要考上秀才,真是不容易。秀才的名额各县都有定额,衢州的西安县(现柯城、衢江部分),笔者粗略推算,一次考试最多10余人是秀才。如果你的祖上不小心是前清秀才,那可是了不得的。就举一例,平头百姓写给官老爷的信都叫“呈子”,而秀才写信可称“禀帖”。一个“呈”,一个“禀”,足见地位悬殊。最关键的是:在未革秀才之前,衙门的刑具再也落不到秀才的身上。 人称“席面多吃几顿”的秀才,在社会上混饭吃的机会非常多,几乎乡里红白喜事都有他的份。可秀才生存能力极差,故“酸秀才”的笑话特别多。有一秀才家丢了驴,写了七张状纸报官,可通篇就没有一个“驴”字。这其实与他的训练相关。由于考题是八股文,后来六股也合程式。如“德行 言语”,你一方面必须知道是颜渊、闵子骞的典故,另一方面你在写文章时又不能露出“德行”、“言语”,这实在是太难了。 乡试 举人 乡试的地方叫贡院、举场,也有叫棘闱、秋闱的,规模相当大。有资格参加乡试的学生非常复杂,除秀才之外,还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禀生、增生、附生、监生等。乡试非常隆重,所有主考都有钦差头衔。大主考有三四人外,还有房官、知贡举、监临、帘官、誉录、校对、号军等,光房官就有几十人。 乡试要考好些天,要带上几天的吃食,锅炉碗筷壶碟等都得带上。进院前先点名,点到之后,要在右腮上打一个方寸余的红戳子。然后到场门由一御史点名,点到即可给一枝签,此名曰领卷签。进门后,御史点名,照签给卷,领到卷子后便可进内场。 题目是由皇上所出,封固由顺天府尹躬送入场,亲交主考,当面开封。第一场总是三篇文章一首诗,文章每篇总得七百字以上,而最多不超过九百字,诗则五言八韵。快的第二天半夜就写完了,慢的第三天日落前也得完卷。这样的考法共考三次。二场三场,又有五经题、策题等,前后共九天,才算完事,总算很受罪了。 搞得如此隆重,可千百年来,衡文无屈者,不过几人。甚至不负责的主考官焚香叩头后,抽出哪一本就荐哪一本。乡试有正科、加科、停科三种,乡试考得好的便可称举人了,也可以说是国家的人才了。其地位可等同于知县,“杀人的知州、灭门的知县”,哪怕再牛,对举人也不能得罪,甚至知县对举人连“端茶送客”都不敢。 《儒林外史》中范进为乡试的盘缠求助丈人,不想被骂得狗血喷头:“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待范进中举后,胡屠夫对他既讨好又恭维,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经魁 解元 举人的名称有孝廉、乙科、乙榜、一榜、一命等。衢州人喝酒行令时还有叫“五经魁”的,笔者在原黄家乡生活时,村民猜拳叫“五魁”、“五魁首”、“五经魁首”等,其实都是举人的另一称呼:“经魁”。原来乡试“分经酌定,即每科自第一名至第五名,必于《五经》各中一名,而每名各居一经之首。故世有‘五经魁’之称。” 解元的“解”,其实与“苏三起解”的“解”意思一样,意为发配。士子得了科名,得发往政府再考试,故《明史•选举志》云:“士大夫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衢州最有名的解元是郑永禧。1897年,郑永禧乡试全省第一,中解元,一时轰动两浙。以后,郑永禧为完成《衢县志》致双目失明,当为士子的脊梁。 会试 贡士 进士是国家的抬举,社会的崇拜。有资格参加会试的举人曰“上公车”,公家得准备舟车免费送举人进京赶考,一路上还黄旗飘飘,上写“奉旨会试”四字。历史书上,笔者很少看到强盗路劫赶考举人之事,你看连江洋大盗都对举人退避三舍,那可是读书人的骄傲。试举例,当年卢沟桥关卡很凶横,因为是乾隆爷纵容的。会试举人与关卡差役口角几句,拉扯了几下,乾隆居然杀了关卡的三个公务员。还有一例,山东临清关的水闸,除了运官粮和钦差可开闸,就只有举人可叫开闸。牛吧!不但如此,中国的所有关卡,不但不敢查参加会试的举人,还得赠送礼物、川资。 会试是“大比”之年,也叫春闱、春试。会试考试的方法其实与乡试一样,作文章都是八股文。所谓经义,阐发些圣贤感慨,千百年来你还能说出啥新意呢?故会试最重要的是文风。总裁房官甚至之前就开始邀请举人议论一番了。大总裁总会说些:“嗯,今年皇上所出之题,是要整饬文风,故大家要写出典雅庄重的文章”。会试第一名的叫会元。会试榜上有名的,未经朝考的叫贡士。但此时民间已开始叫“进士”了。衢州最早的进士大约是唐武德年间的西安县人陈叔达。 殿试 朝考 会试放榜后的考试,第一步便是保和殿的复试。这下朝廷里的什么大臣、亲贵、王公全来了,因为这回是皇帝担任主考官,皇帝亲自殿试起源于赵匡胤。殿试终于不再考八股文了,叫“对策”。策文很难写,要求把卷子格写完,一字不多,一字不少。然后由馆阁体书法好的人另行誊录,才交皇上亲览。所谓的“阅卷大臣”,其实是读一次给皇帝听。皇帝几十本看完后,综合读卷大臣的意见后,规定前后名次。前十名的进士,即刻引见。点名由鸿胪寺堂官点唱,“颤声微绕殿中央”,讲得是唱名的音拉得老长老长。严格地说,只有传胪大典之后榜上有名的才叫进士。 传胪大典是明清最重要的典礼,除了大婚、登极、凯旋,皇帝很少到太和殿。而为了读书人,皇帝得亲临宣旨。因为如此隆重,搞得全国人,无一不想中状元的。此时还没完,此榜发出后,过几天还有朝考。朝考之后,才有“钦点状元”、“钦点榜眼”、“钦点探花”、“钦点传胪”、“钦点翰林”的皇帝亲授。再过几天,个个都是主事、中书之类的官职等着你。 进士、状元 进士有多牛啊!专门的琼林宴、恩荣宴吃得你油光满面,国子监专门为你刻题名碑,还可以“一夜看尽长安花”。乡下人都知道,提及进士二字,还得加上“老爷”后缀。举人左宗棠在大清王朝算是最后一根顶梁柱了吧,可他在军事非常吃紧的时刻,还想着要参加会试。他耿耿于怀的是:举人头衔不够牛,死时谥号居然比进士还少一个字。 明清时状元是立于太和殿的石质雕龙之龙头前听皇帝宣旨,所谓独占鳌头,就是指这个。唐代的第一名叫状元。宋时,一方面由于衢州人读书厉害,另一方面和宋代文官制度有些冗赘相关,衢州出了一大堆进士、状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衢州》一书认为,衢州在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进士出了1010名,其中宋代就有771名。而衢州历史上的状元也全都在元代之前。只是宋代状元不一定进士第一名。明清两朝,状元一定是第一名。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